• 大中华网,大中华区主流资讯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军事要闻

“雷锋团”退伍兵不一般,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来源:    时间:2017-03-04 11:47

短短两年时间,幸福村变身“雷锋村”,竟然是一个退伍兵改变了这个村的命运。今天的《解放军报》刊发文章,透过这名退伍兵的老部队——第40集团军“雷锋团”的事迹,来探究“雷锋精神火种”为何越燃越旺。

“雷锋团”退伍兵不一般,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一名退伍兵改变了一个村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迟 博 吴锡有

“真没看出来,石友春竟然能干成这么大的事!”2月下旬,一封带着泥土芬芳的感谢信,从2000多公里外的重庆市荣昌县双河镇幸福村飞到第40集团军“雷锋团”,在官兵中引发热议。

中士石友春2014年底退伍返乡,担任了幸福村村主任。短短两年时间,他竟然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

幸福村是石友春的老家,虽名曰“幸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石友春觉得除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多了之外,其他的一切与自己多年前离开时变化不大。这些年,村主任换了一个又一个,可始终没有改变村里贫困落后面貌。这不,村主任换届改选时,乡亲们把充满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刚刚退伍、多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的石友春。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上任后,石友春走遍了全村每一户人家,找到了第一个致富突破口:村里盛产柚子,又大又甜,可村子与外界相连的是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汽车根本无法通行,很多订单“卡”在了窄窄的村路上。

农民致富缺什么?近年来国家针对“三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也提供了大量的补贴资金。拿蔬菜大棚来说,单个大棚的投资并不是很高,如果经营得好,带动其他村民,全村的农民都有可能致富。

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在没有带头人的情况下不会“轻举妄动”。石友春想起了刚到“雷锋团”时听到最多的话:学雷锋重在行动,有一个人学就会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学。

为了解决交通不便这个阻碍乡亲们发家致富的老大难问题,石友春作出了一个决定:带领乡亲们修路。

“修路可以,掏钱免谈!”听说要自己掏腰包集资修路,本来就没多少积蓄的乡亲们摇起了头,经费问题成了修路的第一个“拦路虎”。

困难面前,石友春再次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自己的退伍费中,拿出8万元作为修路的先期费用。在石友春的带动下,村民们你20元他100元,没钱的就义务修路。工程开工后,上级政府批的修建村级公路相关经费也到位了。那些天,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石友春都和乡亲们奋战在修路一线。

眼看着公路即将通车,订单却还没影。石友春了解到,不少商人还是不相信这个“穷到家”的村子能修得起路。为此,他用手机将道路修建的视频和图片传给相关商家。不久后,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关注这个村子,各类订单纷沓而至。

一连串的疙瘩解开了,但石友春并没有见好就收。经过认真论证,他觉得农村股份制改革是打开致富宝箱的“金钥匙”,村民可用自留地或者现金入股,年底根据收益分红。为了让乡亲们真正了解好政策,石友春白天在东山头果园、西山头猪圈、村里几个畜牧场间往返调研,晚上逐门逐户去讲解股份制改革的内容。在一套完整产业链的吸引下,一户又一户的村民争相签订了合同。大家都说:“雷锋团”出来的兵就是不一样!

2016年10月5日,是石友春当村主任后最高兴的日子。这一天,新修缮的桥竣工了,看着一车车贴着红色订单的柚子、农家猪、土鸡蛋运出村子,石友春和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路通了,桥宽了,致富门路也宽了,携手奔小康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如今,幸福村已名副其实,而且又多了一个名字——“雷锋村”。在石友春的带动影响下,全村近500户村民主动加入“雷锋志愿服务队”。

“雷锋精神火种”为何越燃越旺

——透过“雷锋团”官兵的感悟品味学雷锋的时代奥秘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迟 博 刘 磊

在石友春的老部队——第40集团军“雷锋团”,记者和团领导、基层官兵聊起石友春的故事,大家说:他是团里众多官兵退役后坚持弘扬雷锋精神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雷锋团”两万余名退役官兵回归家乡和社会后,矢志不渝坚持学雷锋,如一颗颗火种将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用行动温暖着大江南北。他们中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田友亮,有“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丕发,还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编外雷锋团”……

这当中,可能更多的人我们并不知道名字,可他们却用一个个平凡无私的举动,让雷锋精神闪闪发光。

聆听这些温暖人心的故事,倾听“雷锋团”退役官兵学雷锋的感受,让我们对新时代如何弘扬雷锋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雷锋团”退伍兵不一般,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在老班长雷锋修鞋机、理发箱、节约箱“老三宝”的基础上,“雷锋班”又发展了雷锋微博、“善淘箱”和数字化礼包“新三宝”。图为官兵对在网上募集的二手衣物进行分类。阎绍川摄

为什么学雷锋是一辈子的事?

——主流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终生烙印

“学雷锋做好事,是一辈子的事!”“雷锋团”走出来的退伍官兵对石友春的这句话感同身受。

有好几位“妈妈”的马占国对此感触最深。刚到“雷锋团”当兵时,看到大家热火朝天学雷锋,马占国也加入了其中。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一学就是18年。当战士时,他发现驻地刘妈妈无儿无女、孤苦伶仃,便认刘妈妈当干妈。

不少人都觉得,这就是当兵期间的事,一退伍就不可能再照顾了。可马占国退伍后,始终放心不下刘妈妈,仍然时不时前去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干活……不仅自己隔三差五去,他还把妻子也拽进了学雷锋的行列。很多邻居都以为,马占国两口子就是刘妈妈的亲生儿女。

十几年来,马占国和妻子认了好几位“妈妈”,他俩专门定下4条“铁规矩”:老人生日必须到场,老人有困难必须帮忙,定期必须给老人打个电话,有空必须去老人家里坐坐。

马占国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他学雷锋做善事的劲头不仅没松懈,反而越来越足。“别人都说,你有这么多妈妈,负担得多重啊,可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幸福!”马占国说,“当初在部队打下的学雷锋烙印,这辈子是抹不去了。”

这句话说到了“雷锋哥”赵喜昌的心坎里。2008年,53岁的“雷锋团”退役老兵赵喜昌,从老家吉林移居广东省惠州市,和女儿一起生活,本来是为了安享晚年,没想到却自找“苦”吃,干上了救援、打捞溺水者的工作。

#p#分页标题#e#

一次,两个孩子不慎溺水,一个获救,一个沉入水底。正在附近的赵喜昌当即加入到搜救队伍中。由于江水湍急,一直没能找到落水孩子的踪迹。落水孩子的家人想叫附近的渔船救助。没想到,渔民忌讳尸体上船,索要报酬不成不愿出手帮助。深受触动的赵喜昌萌生了组织义务救捞队的想法。

从那以后,惠州哪里出现溺情,哪里必有赵喜昌的身影。几年来,赵喜昌和队友先后救起32名落水者,打捞240多具尸体,他本人荣获“温暖中国身边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多项荣誉。如今,已经60多岁的赵喜昌,依然忙碌在救援、打捞工作中。

为什么一个人学总会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学?

——奉献自己帮助别人最幸福,幸福会传递带动身边的人

“有一个人学,就会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学!”石友春的一句感悟,总结出了军地几十年来学雷锋的一个现象。

“雷锋团”第九任团长宋清梅退役后,将雷锋火种带到邓州。从此,雷锋精神在这个被命名为“雷锋城”的地方落地生根。

1997年4月,宋清梅得知邓州有560名和雷锋一同工作和生活过的战友后,便自发组织大家走进工厂、学校,义务作报告宣讲雷锋精神。几十年过去了,560颗种子长成了一片茂密的“雷锋林”。全市遍及各个行业的一万多名学雷锋志愿者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成为闻名全国的学雷锋社团组织——“编外雷锋团”。

良种逢沃土而萌生,沃土有良种而染绿。“雷锋团”政委吕新胜告诉记者,多年来,团队这片沃土培养了一颗又一颗“雷锋种子”,他们回乡后不仅坚持学雷锋,还带动周围群众学雷锋,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

一颗种子撒播到哪里,就在哪里长成一片树林。2013年,退伍回到广东老家的战士陈运杰,因为“我是英模部队雷锋团的一个退伍兵”一句话,被一家武馆破格录用为教员。连武馆馆长都没想到,陈运杰进武馆后不久,竟然就感召带动武馆的学员,成立了“雷锋志愿服务队”。不仅如此,很多学员还把自己的同事、家人和朋友也拉进了这个志愿服务队。每逢武馆下课,陈运杰都会带着大家看望孤寡老人,走上街头、社区,打扫卫生、募捐义卖……

为什么学雷锋总会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陈运杰讲出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因为奉献自己帮助别人最幸福,这种幸福会传递带动身边的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像这样传染带动身边人的故事,在“雷锋团”比比皆是。雷锋班战士、大学生士兵陈明南,退伍回到家乡内蒙古赤峰后,积极筹建一个雷锋志愿者团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雷锋之中;从雷锋故乡湖南望城入伍的孪生“雷锋兄弟”雍文和、雍文森,退伍返乡后,走进校园、社区,用歌声传递雷锋精神……

为什么雷锋精神会成为不同时代的常青树?

——变化的是方法形式,不变的是精神传承

“一根网线把不同时代的人汇聚在一起,共同为一件事奋斗而乐此不疲!”雷锋班第25任班长毕万昌介绍说:“微信、微博受到时下众多网友特别是年轻网友的追捧,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关系网,改变大家生活的同时,也给学雷锋活动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

其实,开展学雷锋活动54年来,每个时代学雷锋都有自己的形式。从大街小巷传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到不同行业岗位“争做学雷锋标兵”,总结梳理各类学雷锋活动,归结起来一句话:变化的是方法形式,不变的是精神传承。

毕万昌介绍说,进入全媒体时代后,“互联网+”思维更是给学雷锋活动插上腾飞的翅膀。毕万昌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起学雷锋活动40余次,筹集善款近60万元。由“爱心1+1”微博发起的“锋蜜温暖包——为甘肃藏族贫困儿童送温暖”“爱心字典进校园”等几个活动,参与者累计100多万人次,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效应。

一位曾经对雷锋有误解的网友“人生如梦”在网上留言说:“雷锋是不同时代的精神坐标,不容任何人亵渎!”前不久,这位网友通过微信发起了为北大博士娄滔筹集医药费的爱心活动,仅5天就募集善款10000元。看到网友们这么给力,“人生如梦”不禁感叹:“如今,各地‘雷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做一颗快乐而自信的种子

■刘建伟

一位哲人曾说过:“弯下身子帮助别人,是对心灵最好的锻炼,得到的也是最大的快乐。”每一个学雷锋、做雷锋的人,都会由衷感到这种无以名状的快乐。

可在一些人眼里,助人得到的未必是快乐,相反有可能是自己找来的痛苦。他们戴着“得与失”的镜框,卡着“名和利”的镜片,来审视这些纯粹的快乐。“名利成本”已然成为评判一个人学雷锋高大与否的标准。

一个人读不懂这种快乐的崇高,就会变得卑微和渺小。学雷锋不是名利和崇高的博弈,而是人们心中“此善”到“彼善”的交流,是一种跨越时空界限和利益瓜葛的善的涌动。

生在一个市场经济的喧嚣时代,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似一颗颗种子随清风播撒一个时代的温暖,如一团团火焰串联成线照亮一个民族的精神。军队人大代表、原“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始终记得习主席在2014年两会时对他的殷切嘱托:“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这个“你们”,不仅是“雷锋团”的官兵,当然也包括你和我。既然这是一种快乐,那么何乐而不为?或许只有真正摘掉看客的镜子,坚定地挽起裤管、撸起袖子,我们才能体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才会找到快乐的源泉。

做一颗快乐而自信的种子,这快乐来自善的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雷锋就像带着一个善念开始的一段旅程,即便路有崎岖,也不会失落,因为每迈出一步都是向着善的方向前进。

做一颗快乐而自信的种子,这快乐来自他人的反馈。“最好的满足是别人给的满足。”赠人玫瑰的快乐远远大于手留余香的愉悦,做一个雷锋精神的播火者,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面庞。

做一颗快乐而自信的种子,这快乐来自自我的认同。“幕起幕落,听得最清楚的永远是自己的掌声。”在心无旁骛学雷锋的过程中,我们能找到快乐的自己,找回丢失的心灵钥匙,找回那种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的高贵情感。

体会纯粹的快乐,带着你的温度,让我们做一颗快乐而自信的种子吧!



分享到: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22 大中华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