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华网,大中华区主流资讯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as  请输入关键词  xxx  凤凰公益  王昭君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行业 > 文化教育 >

光阴|当我们与他们相逢,你所不知的清华面孔

   来源:搜狐    更新时间:2017-04-04 22:08

光阴|当我们与他们相逢,你所不知的清华面孔

文 | 曼妮

水清木华,临风而栖,光影静静流淌。一张张青春的面庞,与每个春天相逢。

清明时节,校园里春天的气息在流动,这些年来校园在变,学生在变,但是校园里春天的景象却不曾改变。类似的场景在每一个春天里上演,只不过主角由他们变成了我们。

让目光穿过岁月的峰峦,今天就跟随着几位研究生同学的身影,看看30年代的清华园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那些绽放过的年轻面孔。

光阴|当我们与他们相逢,你所不知的清华面孔

痛战西大操场

这个春天,对于摄影爱好者熊颖琪而言是个不容错过的时节。她要拍一组名为“给青春上色”的作品,新翻修的西操自然是不容错过的。蓝色的跑道,翠绿的草坪,白色的球门以及穿着各色球衣奔跑其间的同学。在这里可以找到清华人最热烈而拼搏的表情。

早在,30年代初,西大操场已经是清华体育队的战场。那个春天,校足球队的比赛中,一个小伙子和他的队友们在赛场上拼命——他踢起球来,勇敢卖死命,比赛中,他的门牙被打落、血流满面,都拒绝下场休息。这个长得清秀却又一身虎气的小伙子叫“沈崇诲”,他还是校垒球队、北平棒球队的队员。队友们喜欢叫他“沈傻子”,因为有他的傻劲在,比赛总能赢。

光阴|当我们与他们相逢,你所不知的清华面孔

图书馆里的春光

难得清明的几天假期,平时忙碌于课题和社工的张嘉虞总算可以抽出点空闲时间,来到她最喜欢的老图书馆看看自己喜欢的书了。初春的老图书馆,还没有被爬山虎披上绿色的外衣,春天的阳光透过图书馆的大窗户洒满书架,格外明亮。老图书馆一直就是清华园最适合“学霸”的地方。

而在30年代,每一天的清晨,靠近窗户的位置上总能看到一位刚刚入学一年的女学生。她叫“陶守文”,物理系34级的学生。虽然还只是大一的新生,但她总是觉得时间紧迫,每天七点就冲刺到图书馆,埋头安静地学习,一学就是15小时。自然地,这位“女学霸”的成绩在物理系名列前茅,男生都自叹弗如。

光阴|当我们与他们相逢,你所不知的清华面孔

灯影下的清华学堂

清明长假前夕,清华学堂班的袁豪最后一个离开了教室。整个清华园也已经入夜。“放假了,还不出去玩?”他临走时跟学堂的管理员小哥跟他打趣,那是袁豪做”成人高考复习班“志愿者时,他的“学生”。在清华园,有些和同学们同样年龄的职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进入大学学习,做起了保安、食堂员工、公寓服务员。而他们很多人也渴望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一群清华学生就当起了志愿者为他们辅导功课。

其实还是“清华学校”的时候,清华学堂白天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晚上还是“工友夜校”的教室,那些文化基础不高、被清华学风打动的职工就在这里给自己充电,阎裕昌便是其中之一。他 “深造”后便被叶企孙提拔成物理系仪器管理员,是吴有训最信赖的实验演示教员。在学生王淦昌眼里,阎裕昌不仅在实验操作上给学生很多指导,还是学生贴心的“管家公”。

光阴|当我们与他们相逢,你所不知的清华面孔

科学馆里的创客空间

在清华的三年多时间里,每个早晨外语系3字班的宋小雪都与自行车铃声相伴。小长假来临,她要去自己的创业公司里约见一位环境学院的同学,聊聊他们的空气净化项目。对于这些或许能改变生活的创意,宋小雪都充满了期待,这也是她坚持繁忙的课业之余的坚持创客空间的原因。

用现在的眼光看,30年代的清华园就有一个很成功的创客项目,就是到科学馆的照相室。这个照相馆的主人是1931年物理系的高材生熊大缜。颇有头脑的他向系里借了照相机和洗印放大设备开了这个照相馆,还为物理系设计装备了当时国内少见的大型连续冲洗暗室,供科研教学使用。然而,赚外快只是兼职,这个“生财有道”的高材生研究拍摄了中国首张红外照片。

光阴|当我们与他们相逢,你所不知的清华面孔

工字厅里的对话

已经到了毕业季的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的主席却没有毕业前的清闲。这个清明节,他正准备和委员会的兄弟姐妹们筹备下一次全会的提案,到工字厅给校领导汇报。从学分绩改革到阳光长跑,教育教学改革中很多建议都是他们提出的,他们要用清华同学们的眼光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清华。

许多年的春天,工字厅前的空地进行着学生与校长的对话——一群低年级的学生正在向校方提议希望严格约束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在30年代的清华,空中抛举、迎面浇冷水,扔校河是清华学长给学弟“下马威”的方式。而这一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地学系34级学生黄诚组织学生向学校反映此问题。同时,他们还通过各种斗争抗议,终于让这种风气从清华消失。

光阴|当我们与他们相逢,你所不知的清华面孔

从二校门出发

清明是踏青的节奏,李雅约上了几位好友在二校门,准备出去为一所中学的高中生做大学专业介绍的志愿活动。学校远在房山,春光明媚,他们选择了一起骑行。

1936年的春天,春寒料峭。一群被从南京押送回北平的清华学生再次走进二校门。两个月前,凌松如和他的同学钱伟长、高葆琦等二十几位人曾在这里集合,骑着自行车由清华园出发,沿平津、津浦铁路一路南下,骑行赴南京反蒋介石“聆讯”。一路忍饥挨冻,战胜军警的阻挡。如今,自行车是没了,但是凌松如跟同学说,只要民族危亡未解,他们还会集合在二校门。

同样是集合在二校门,李雅和他的小团队所做的不再是救亡,而是公益。他记得一位学长说的,“做志愿就是让每个青年都是希望。只有每个阶层的青年人都能看到希望,国家才有希望。”

光阴|当我们与他们相逢,你所不知的清华面孔

站在英烈碑前

从大礼堂西边校河畔的一条林荫小路径直向西,在 “水木清华”的北山之阴,翠柏环绕之中,耸立着一座书“祖国儿女,清华英烈”八个铜铸大字纪念碑。



分享到: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17 大中华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