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华网,大中华区主流资讯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as  请输入关键词  xxx  凤凰公益  王昭君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社会百态 >

军民融合:将企业发展规划融入强军目标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更新时间:2017-01-22 14:05

新闻背景

位于钱塘江畔的浙江杭州滨江高新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15年岁末,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浙江省军区联手在这里举办了首届军民融合科技对接大会。2016年岁末,同样的地点举办同样的会议。一个直观感受:会议代表明显增多;一个明显变化:一些民营企业初步实现从观望试水到浪尖弄潮的跨越。如果打个比方,这一跨越就像从破壳而出到羽翼渐丰再到振翅高飞。

军民融合:将企业发展规划融入强军目标

制图:张 锐

从试水者到弄潮儿要跨几道坎

——浙江探索举办军民融合科技对接大会的启示与展望

■本报特约记者 罗正然 特约通讯员 李健男 朱小强

破壳:从找买家到找婆家

产品到项目的路有多远

一年前,浙江一家特殊材料企业接到参加省军民融合科技对接大会的邀请。企业负责人第一直觉: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商机。随即发动全体员工准备产品样本,印刷产品传单,上上下下都期盼多找一些买家。

“战场”果然有“市场”,公司与军方达成供需意向,所带多件样品也被买家抢购一空。首次融合获利,第二次参会按理说应该带更多产品吧?可他们这次却着重把公司一年来研发的合金管材料等多个新项目带进了会场。

这并非个例。浙江省科技厅领导介绍,军地第二次现场对接需求,签订合作项目21个,涵盖新型船舶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训练器材制造等10多个科技信息领域。

从首次参会给产品找买家,到第二参会给项目找婆家,一年间,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理念已经深深嵌入民营企业家的头脑。一些民营企业家把首次参会比作“破壳”。当时,听军方介绍“民参军”后企业发展前景,许多人“脑洞”大开,连呼:“早该融进来!”

一年多实践,更多企业负责人领悟到:只有把企业的家底兜出来,把企业发展规划与强军目标捆在一起,把企业研发项目与军事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生产力和提升战斗力的效益最大化。

丰羽:从找熟人到搭平台

区域到网络的天有多大

这一度是横亘在军民融合发展面前的一道壁垒:民企不知道军方要什么,军方不知道民企有什么,地方优质民企“报国无门”,军队装备采购“良驹难觅”。

怎样让企业科技实力助推提升部队战斗力?谈起过去几年的探索,台州市经信局处长娄国良深有感触:“不亚于走村串巷当媒婆!”

近两年,国家层面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军队层面的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应运而生,国家有关部委、军队、军工集团与民口企业之间有了更强大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第一次军民融合科技对接大会上,军地专家详细为企业“民参军”提供了政策法规、方向路径等全方位的指导。

“过去想把优质产品输送给部队,第一反应是找熟人找关系,而今上网络找平台。”一些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企业获得军工产品生产“四证”,就等于丰满了羽翼。

以前线下奔走,大多着眼于当地;而今网上签单,可以覆盖到全国。记者二度参会获悉,浙江省科技厅正努力将本省科技信息与融合发展平台链接,军地还将通过规划设计引领、项目抓手推动、优惠政策助力,加快推进一批军民融合项目的落地。

“到那时,军民融合将更加天高地阔!”浙江省军区一位领导感叹。

振翅:从小亏本到大商机

“民参军”的机会有多少

绍兴市一家仪表企业的经历耐人寻味。前年第一次参会,眼看就要空手而归时,无意中却赢得了与空军有关部门的合作机会。

军企联手历经8个月时间,研发出一款功能更强、适用范围更广的仪表。可研发成本投入与输送给部队的少批量仪表收益相比,明显亏本。产品交接仪式上,企业负责人胸有成竹地说:“企业赢得迈向‘战场’的入场券,我们坚信赢利还在后头!”果然,去年底第二次军民融合科技对接大会上,产品一亮相就成了“香饽饽”,四面八方的订单纷至沓来。

从羽翼丰满到振翅高飞,军民融合创造了速度和奇迹。前后两度参加科技对接大会的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有大格局、大胸怀,与国防和军队改革同频共振,‘民参军’机会就一定多!”

据悉,浙江还举办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会,绍兴、湖州、台州等地市也纷纷举办类似活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军民融合的浙江特色。

军民融合:将企业发展规划融入强军目标

尽快打破“两头堵”和“死循环”

■浙江省国动委综合办专职副主任 朱云忠

近两年,军民融合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效益显著增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需求牵引,地方反映较多的是“部队提报需求缺方向,找不对点”;部队反映较多的是“地方参与融合缺抓手,使不上劲”。

浙江探索举办军民融合科技合作促进会的初衷之一,就是本着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上级与下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军地资源,互通军地信息,架起军地对接的桥梁。这期间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民参军”,现行保密资质办理,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军品生产经历;而从事军品生产和配套,又必须具备保密资质。两者之间成了一个“死结”,是一个解不开、绕不出的“死循环”。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多少这样的“死循环”亟待打破?与其指责埋怨,不如躬身践行。当务之急,期待军品生产“四证合一”尽快出台,同时尽快梳理并打破前进道路上的那些“两头堵”和“死循环”。



分享到: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17 大中华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