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华网,大中华区主流资讯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as  请输入关键词  xxx  凤凰公益  王昭君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行业 > 文化教育 >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评估中的应用探索

   来源: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更新时间:2017-03-09 12:07

“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命与灵魂”。这是全球教育界都越来越共同认可的一个基本观点。从系统思维视角看,教育评估系统必须有三个基本部分:一是“为何评估”,二是“评估什么”,三是“怎么评估”。今天,中国的第二轮评估(始于2009年)已接近尾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是教育评估界的共识。由此,“为何评估”与“评估什么”应该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评估”这个方法性问题。可以说,评估方法是评估研究的生命线,评估方法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评估中的应用探索

凡是讨论评估方法的文献资料都会提及“定量”与“质性”(或“定性”)两种比较成熟的科学方法。两者的优势都非常明显,其互补性也必不可少。在定量方法应用方面,可以看到层次分析法、直方图法、加权平均法、假设检验法、调查表法等。然而我们却很难找到对质性评估这种科学评估方法的进一步阐释,其运用过程的探讨也寥寥无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更难看到质性评估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文基于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9年来对38所高职院校开展院校评估的实践,探索质性评估方法,期望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教育质量保障的评估方法。

一、教育评估方法之背景

通过梳理国际教育评估理论,我们看到,从19世纪末开始到21世纪初的发展历程中,教育评估理论先后经历了“测验与测量—描述—判断—共同建构”4个阶段的4代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这个演变是“评价理念的变化”,我们更愿意说,这是一个“评价方法的变化”。

评估,顾名思义,“评”就是评价,“估”就是估量,本身就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定的过程。要进行价值判断,必须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所评价对象功效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和尺度……按性质分为两类: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早在40多年前,美国学者格朗兰德就给出了著名的评价公式,即“评价=6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性记述)+价值判断”。由此可见,数量与质量就像一体两面的硬币,既没有离开数量的质量,也没有离开质量的数量。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质”和“量”构成的统一体。质,是对事物进行定性描述;量,是对事物进行数量表达。数量仅是质量的表现形式之一,评估质量的本质特点是学生发展。质性评估方法既是定量测评方法的前提,同时更是评估的归宿。质性评估方法的核心是还原事物的本质,以己之心度别人之行,而定量评估方法则强调数据背后的“事实客观性”,突出对象的规律性特点,缺少人文要素。评估技术和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任何单独一种评估方法都不是打开所有评估的“万能钥匙”。由于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具有人文性、复杂性、多变性,因此,评估工作中,只看数量行不通,只看质量也行不通,必须把数量与质量统一起来分析,遵循“质性—定量—质性”的方法规程,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才能做到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与公信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面对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市场占有率攀升到11%的现实,出动2000名市场调查员在10个城市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8%~90%的顾客喜欢新口味可口可乐。为确保万无一失,公司斥资400万美元对19万名顾客进行规模更大的口味测试,结果仍然是新可乐口味胜过传统配方。公司最终决定改造自己沿用了99年的老产品,推出新一代可口可乐。然而,“新可乐”上市后一个月,公司每天接到5000多个抗议电话以及数不清的抗议信,公众的抗议愈演愈烈,公司遭受了巨额损失,决定恢复传统配方,把经过“无数人群试验和严格指标评价下败得一塌糊涂”的新产品撤出货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科学的指标及严格的问卷结果”并非是万能的。在当今“追求卓越与品牌”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在做同一件事: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业绩、控制质量。我们的教育评估也一直在设法用各种指标来准确地评价一所院校的办学水平。这种方法在评估“合格”与“不合格”等建立基本规范的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满足“良好”、“优秀”等较高或最高要求时却显得无能为力。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评估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办学水平等教育评价很难通过简单的定量标准就能进行“价值判断”,就像可口可乐公司“品尝饮料”调查问卷的味道是一个道理:各种指标算出来的排名和水平,跟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社会也不一定买账。教育评估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武书连“2011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浙江大学以207.91分夺得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冠军,北京大学以200.34分蝉联亚军,曾经连续14年冠军的清华大学以190.25分屈居季军。此排名结果与人们的普遍感觉出现偏差的榜单引起的是公众哗然:“能信吗?”“真实吗?”“公正吗?”……我国第一轮教学评估工作中,颇受诟病的就是“一把尺子量天下”,即按照一个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估所有的高校。

既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功能发挥具有很强的滞后性,高等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具有无法估量性,由此,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评估的。因为“不是所有的大学教育的结果、不是所有发生在我们教室或演播室里的重要事情、不是所有的师生互动中珍贵的东西、不是所有能让学院增值的力量都可以或应该以数字和测量来加以评定。”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没有一个指标体系能够囊括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质量评估“会因外界的介入对教育机构产生破坏作用”。

毫无疑问,教育质量评估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但评估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工具价值”,而在于注重评估的有效性,其目的是“把脉诊断”,是“开药方”,而不是“鉴定”,重在发展变化,看办学特色的“环境差异、个性差异、目标差异”。在即将到来的第三轮评估工作中,我们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评估方针中,突出连续重复三次的“促”字,强调“评软不评硬,评动不评静,定性不定量”。新一轮评估的主要目的及重点,就是引导学校“抓内涵”、“抓核心竞争能力”,在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新是不可能在基本要求的底线上实现的,而必须淡化新一轮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中定量方法的“刚性”,强化质性方法的“柔性”,才能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目标。为此,未来教育评估方法改革的取向,就是把定量测评与质性考察紧密相结合,特别强调加强质性评估方法的应用。

二、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评估中的应用



分享到: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17 大中华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